信息中心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中心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举办

时间:2025-02-26 11:30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2月25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蒋占峰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刘宁静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协办。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集体备课现场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何松林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省内外知名思政课专家、三位说课教师,以及省内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杜志强主持。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何松林致辞
       何松林首先代表河南农业大学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兄弟院校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各位领导专家、教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敬意,并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历来重视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未来,学校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紧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部署,以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指引,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他希望,大家通过本次集体备课凝聚智慧,共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携手共进,为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不懈努力。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杜志强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围绕“纲要”课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近代中国不同社会阶级和社会力量的救国方案为什么失败》等内容展开以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蒋占峰
       蒋占峰在点评中指出,大学的思政课堂应该是情与理的交融,应充分融合文字之美和逻辑之美,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在古老的叙事中引发共情,从而展现知识的魅力、思想的魅力、理论的魅力。他认为,三位说课教师对学情分析十分到位,课程设计在富含学理性的同时蕴含情感元素,同时建议“纲要”课教师注意讲授课程性质和授课目的时不要泛化,应注意“纲要”课的特点即结合历史讲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现实问题。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委员李光泉
       李光泉聚焦“纲要”课的实践和具体操作层面等问题,认为大学思政课的学情分析应该贴近生活、贴合实际,同时建议思政课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历史事件整体性的讲授,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历史特点。他强调教材第二章的内容承上启下,提醒各位教师在该部分的授课中不能放松标准和要求,应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时还应该注意讲授的方式方法,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授课,比如从介绍历史人物入手导入历史事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纪亚光
       纪亚光对课程授课方法进行指导,并对示范课展示总体点评。他表示,课程只有得到学生的真心喜爱,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才算完成,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何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如何把学生纳入历史情境产生共情、如何通过回望历史让学生真正自信。此外,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还应注重“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的内在逻辑,表现出历史的动态呈现。最后,纪亚光认为真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应把历史真实和理论高度相结合,注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再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