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

我中心姚锡长副教授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立项

时间:2018-07-30 09:30 点击数:
     近日,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含专项项目)立项名单,中心姚锡长副教授主持申报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基本问题研究》(编号:18JD710028)获批立项,并获得5万元的经费资助。此类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的高层次的社科研究项目,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项目选题不仅在学术上契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新要求,而且积极回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大社会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本项目遵循“社会心理是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中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尝试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以及社会心理是这个新思想大众化所直接面对的最直接的实际进行论述,探索构建理论创新与大众化良性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在现实方面,关注社会心理及其中介作用,不仅能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引领预期,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而且对于构建与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的中国特色和谐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多分布在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唯物史观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的实证分析等方面。
       综合来看,尽管国内外学界在相关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视域过于狭窄单一,社会心理的中介环节功能及其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还缺乏;研究对象过于偏重社会学,作为社会结构层次的社会心理不是被忽视就是局限于社会心理学的调查分析,缺乏唯物史观的宏观视角;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尚未进入研究视野。
       该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以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之间的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理论创新及其大众化何以通过社会心理成为可能的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大众化所面对的社会心理实际。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目标表现在理论创新、实践应用和服务决策三个方面。①理论创新的预期目标:为一年一度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监测》中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的构建提供学术支撑和前沿性的参考资料。②实践应用的预期目标:通过研究过程的调研、研究成果的发表,增强理论研究者和理论宣讲者对社会心理的关注,提高理论的原创性和宣讲的实效性,为人民群众把社会心理提升到理论水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提供学习资料,增进国际人士对中国道路的认同。③服务决策的预期目标:力争有关社会心理基本问题研究结论能够为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案例,社会心理观测和调试结果供决策者和研究者决策参考。
      该课题研究思路: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力图体现以历史考察为背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入口、以国际经验为参考、以提出对策为重点的研究思路。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课题的“本位论”。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心理观测和调试的意义研究,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是课题的“价值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心理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提升的路径研究,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这是课题的“实践论”。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心理预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回答“是否实现”的问题,这是课题的“评价论”。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和大众认同研究,回答“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这是课题的“主体论”。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拟定的总体框架:一是科学内涵。主要研究社会心理的科学含义、要素构成、功能定位、基本特征、理论创新等。二是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心理的缺失及其原因、实践困境、负面影响等。三是实践经验。主要研究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和经验,海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四是调查分析。主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文化渊源、基本内涵、具体特点、形成机制、表现形式、未来走向、现实意义。五是基本原则。主要研究社会心理形成的经济政治因素和传统文化影响、思想体系对社会心理的依赖及其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心理上升为思想体系与思想体系内化为社会心理的机理机制。六是现实路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心理观测和调试运行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的探索。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  袁哲 

                         校对: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 靳戈 李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