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教育厅网站发布的文件信息确认,我中心宋丽娜博士荣获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称号,全省20位学者获此荣誉,这一来之不易的殊荣为我中心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2011年9月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以来,宋丽娜博士结合我校农业研究的优势,坚持从事农村人情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在工作之余,经常深入乡村,访谈农民,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活动,至今已经在全国10多省市驻村调研400余天,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农村社会面貌有着基本把握,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和丰厚的学术积累。
宋丽娜博士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0余篇,其中CSSCI以上刊物10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经济研究参考》转载。曾荣获省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度“优秀论文奖”,并接受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采访,某些学术观点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评选以高层次成果为依据,参选者务须满足所列条件两项及以上。宋丽娜老师符合其中三条:
一、国家级课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及其风险应对机制构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4CSH029)
课题将打工经济作为重要的社会背景来开展研究活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行为是研究对象,农民工的流动性、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择偶、婚姻结合、婚姻维系是具体事件,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建构不同的婚恋模式,从而赋予其社会意义,构建社会风险的应对机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研究必须开拓思路,回应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建构若干具有较大解释力的中层理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是农村社会变革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打工经济的兴起使得农村的婚姻市场打破了传统婚姻圈的限制,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婚恋市场。随之,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和理性化思潮侵入农村,由此引发了婚恋元素的重新洗牌和婚姻资源在不同地域的重新配置,这个过程生发了一系列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事件。宏观层面,这是一场由打工经济推动的婚恋革命,事件丛生,观念重构;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行为中的约束性减弱,主体性凸显,年轻一代大胆追求感情的结果却是感情无以寄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及其风险应对机制构建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权威出版社专著:《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内容推介:这是一部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该书尝试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作者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名家推荐:这是一项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拓展性研究,也是作者对于中国乡村研究的贡献所在,作者的精神颇为值得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 赵旭东教授
三、权威期刊论文
《河南农村的仪式性人情及其村庄社会基础》,载于《民俗研究》2010/02。
《人情仪式:功能性、社会性与价值性》,载于《民俗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