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德春博士与中原工学院胡明晖副教授合著的《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研究:技术演化的视角》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引入“社会技术”概念,将其分为政策法规、产业商业模式、社会气质三个层面,从“社会技术”与“物理技术”共演化的视角研究市场主导、社团推动、政府发动三类典型科技园区由“追赶”向“引领”、由“外部驱动”向“内部驱动”、由“外引主导”向“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与过程,并对转型发展中的经验与模式、共性与差异等进行总结,期望对我国科技园区转型发展形成实践借鉴与理论启示意义。全书共七章内容:第1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 、科技园区的研究进展与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第2章“技术演化视角的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介绍了科技园区发展的典型模式 、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研究视角、物理一社会技术共演化视角的科技园区转型升级 ;第3章“市场主导转型升级模式:美国硅谷”,梳理了硅谷科技园的创建与发、从“追赶”到“引领”的转型发展、硅谷模式研究中被忽视的社会技术、风投兴起与企业裂变:产业模式的创新;第4章“社团推动转型升级模式:法国索菲亚”,研究了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从“外驱”向“内驱”的转型发展 、索菲亚科技园转型发展中的社会技术与社团推动物理技术与社会技术加速演化 ;第5章“行政引导转型升级模式:新竹园区”研究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从“外引”到“自主”的转型发展 、新竹园区转型升级中的社会技术 、技术演化在行政主导下推动新竹转型升级 ;第6章“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研究了转型升级的基本动力:物理—社会技术的创新与共演化、转型升级的内在精神:自由民主改革和创新氛围形成、环境支撑与政策供给:政策法规对转型升级作用的差异 、同步演化与交替作用:产业模式对转型升级的路径差异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社会气质在园区扩散路径的差异。第7章提出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构。
王宾齐教授的《《高校趋同化现象研究——以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为例》一书共32万余字,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成果的主体研究部分与附录部分。主体研究部分共六章内容,包括导论、文献综述、农业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分析、农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分析、农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带来的问题、农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的原因与机制、结论与政策建议等六部分内容,对我国近年来高校趋同化现象研究进行了专题研究;附录部分除了包括河南农业大学2012级转专业学生调查问卷、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调查问卷、河南农业大学2009级报考志愿调查问卷等主体研究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调查资料外,还包括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国内知名专业期刊或项目研究系列成果,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重镇的《中国高教研究》发表的3篇重要研究成果,原载2009年第10期的《农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2010年第7期的《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与,原载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的《中国大学组织结构非学术化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与2015年第7期的《试论中国大学组织理性的背离与回归》,原载在《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高校内部组织绩效评价类型分析——一个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的《中国高校趋同现象的理论解释——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等,尚未公开发表的项目研究成果例如《象牙塔里的“过山车现象”: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前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中国大学权力结构及其形成的制度学分析》等。
该著作以近十年来我国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农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作者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对专业设置趋同化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农业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生存环境、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诱导等因素有关。研究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农业高校失去了原有的专业特色;二是新增设的非农专业不具有优势,属于低水平重复发展;三是农业高校趋同化的专业设置脱离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提出了不少独到新颖、甚至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学术见解,例如“中国高等教育特定的制度环境塑造了以北大为代表的‘神话’。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看,这种‘神话’的实质是高教环境中的制度规则,它具有‘神话’功能,能强迫或诱导环境中的其他高校为追求合法性而走向趋同、高校趋同化通过三种机制来实现,即强迫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和社会影响机制。北大‘神话’所造成的后果是高校的群体性趋向,具体表现在办学目标定位求高、办学规模求大、办学专业求全和办学理念求实用四个方面。”、“当前中国大学出现了组织理性背离使命现象,表现为大学自治虚化、学术权力弱化和社会责任淡化”等等。
刘歆立副教授的《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新论》专著大约25万字,分为导论与六章内容。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主题、选题来源、意义,解释和界定有关概念,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一章对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第二章辨析“合力”概念的含义,摒弃影响概念正确理解的各种杂质,廓清人们对“合力”概念的误解和曲解,建立统领全篇主题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对恩格斯“合力”思想的基本内容与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对恩格斯历史“合力”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力求对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第三章探讨历史合力的实际形成,首先从研究历史合力需要的角度探讨了人的活动及其特点,研究了人的活动的系统构成,接着介绍了物理学中的合力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有关知识,从而在通过与人的活动特点和物理学中合力形成条件要求的对照比较中,系统而深入地阐述历史合力形成机制与特征。第四章研究“合力”作用下人的活动。本章从历史合力形成的角度探讨了的活动结果与人的意志的关系,详细地研究最大分力对活动结果支配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合力”作用下人的活动的自然分级情况。同时,说明人的活动级别形成的复杂性。第五章从“合力”论的视角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解释,对历史合力与社会形式、历史必然性、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变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廓清,对历史合力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规律加以总结。第六章历史合力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历史合力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实际特点进行了独特地分析与理论厘定。
在该成果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例如“在不同方向的主体的共同参与的人的活动中,由于‘合力’的作用,随着活动级别的提高,人的主观意志对活动结果的支配程度显得越来越低,客观规律对活动结果的支配程度显得越来越高。”等,曾经得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魏小萍、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智效和、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主编梁树发等的肯定与好评。
《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新论》一书列入河南省社科联负责实施的2015年度《河南社会科学文库》资助出版项目(见豫社科联字[2015]29号文件)计划。本次入选的成果共10项,作者来自中共河南省省委宣传部、河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入选的10项成果按照“统一标识、统一版式、统一封面设计”的方式,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今年年底前以专著形式编辑出版。
(责任编辑:刘歆立 郭武轲 曹广伟;
校 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 黄真真
文法学院2016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商朝帅)
校 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 黄真真
文法学院2016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商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