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重要目的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省不少市县因之营造合心合力、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不断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底色更亮更足下大力气做好功课。基于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广伟副教授、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歆立教授带领的“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对西峡县典型做法进行了充分深入地实地调研,初步探索与总结了该县通过优势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做法的“西峡实践”。
一、现状:脱贫攻坚,成绩显著,但仍在路上
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六省份80个县区中,西峡是唯一不享受特困政策扶持的县。该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壮大“菌果药旅”特色主导扶贫产业,做强“农字号”扶贫企业,推进“全域党建”,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向全县人民呈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在连续五年的脱贫攻坚综合考评中,西峡稳居全市前列、全省第一方阵,入选“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获得“2021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
面对自然条件较差、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不利因素,西峡县乡村振兴工作力度仍需不断加强:在产业振兴方面,农产品产业链较短,带动能力不强,农村电商难以有效发展。在农村人才储备方面,人才驱动元素不足。在农村用地问题方面,农地流转相对较易,但土地审批难、建设用地指标严控的政策限制了乡村旅游景点的做大做强等等。西峡县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线,突出“巩固、拓展、衔接”六字方针,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二、措施:四套“组合拳”助力共同富裕
第一拳——政府的精准扶持
不遗余力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产业。在调研中刘歆立老师指出西峡县政府的上而下达成共识,精准扶持全力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峡县把香菇产业作为富民“一号工程”,制定香菇标准化种植规范,建成了沿鹳河百公里香菇标准化长廊,建成标准化基地173处,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香菇出口货源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通过政府的引导,让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垄整地、制杆拉丝都有政府补贴,水利、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有政府配套,种苗上有政府提供,技术上有政府培训……在政府强力扶持下,该县已建成了312国道沿线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种植面积达13.5万亩。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推动山茱萸快速发展,使全县种植面积达22万亩,山茱萸种植户达3.5万户,年产量4000吨。通过座谈了解到,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农业年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80%。此外政府还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和小额贴息贷款等帮扶措施,把全县3792户10288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嵌入“产业链条”中,用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形成“三大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良性互动。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切实扩大受惠群众面,才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拳——厚植共同富裕的生态底色
绿色生态是西峡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调研中老家是西峡的庞永峰老师指出西峡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深山县,在发展过程中立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实际,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建成的17个A级景区,采取安置就业、提供摊位、入股收益等方式,引导旅游企业在资源利用、企业用工用地上优先考虑扶贫对象,让贫困人口分享景区发展带来的“红利”。化山村在龙潭沟景区带动下,采取“景区+农户”模式,建成农家宾馆142家,覆盖农户近600人。同时,以扶贫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安排就业等方式,带动33户贫困户45人直接脱贫,化山村也由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全省十佳美丽乡村。推进全域旅游,实现全境美丽。该县突出山水观光、特色餐饮、山地避暑、农游采摘、民俗体验等不同主题,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相结合,同步规划了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避暑养生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了东坪、中坪、黄狮、鱼库等10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专业村21个,带动6个乡镇、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过4亿元。
第三拳——龙头企业的品牌带动
工商资本下乡是乡村振兴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只要引导和监管得当,将对农村产业起到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在调研中曹广伟老师指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作用,西峡县在发展“菌果药”特色产业的同时,实施“抓大带小”的企业发展战略,逐步培育壮大了宛西制药、仲景大厨房、华邦和果然风情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把贫困群众吸附在种植、加工、仓储、购销、流通服务等产业链上,把龙头企业的车间建在田间村头,发挥贫困户各自潜能,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据调研可知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峡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从全县1042家工业企业中筛选确定与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经营状况优、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151家“农字头”企业,包联帮扶全县脱贫任务较重的行政村,先后推出“产业带动、产业共建、产业扶持、就业带动”四种带贫模式,落实 “五联互动”机制和 “四策到户”措施。仲景宛西制药公司在米坪、石界河等9个乡镇36个村建立山茱萸扶贫产业基地,企业为药农免费提供有机化肥、无公害农药、种子、技术服务,提高收购价的“四免一提高”政策,全县814户药农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受益,户均年收益3300元。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由带贫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全县帮扶企业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7亿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帮助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企业扶贫共覆盖贫困户5685户11298人,分别占应享受扶贫政策的贫困户6864户14296人的83%和79%。
第四拳——全域发力补齐民生“短板”
在全域党建工作的推动下,联合党支部整合多方力量可有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调研中针对党建问题程松杰老师和朱保安老师在太平镇座谈中指出把工作落实在田间,把问题解决在地头,是党支部的工作常态。因村施策、分类指导,围绕组织、阵地、队伍、项目、基地、机制六项内容,形成全域党建引领、全域建强组织、全域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西峡县已投入党建经费5000余万元,设立服务群众专项基金,多方筹资1400余万元,帮扶困难群众3200多户,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扶持集体经济项目127个。通过党建融合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隶属的壁垒,进行资源重构,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上各种要素的联动、工作链上各个单位的互促、服务链上各类资源的共享,汇聚起高质量脱贫的强大动能。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乡村迈上共同富裕之路是多方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基层党委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乡村产业方向的指导、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效应、村民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均有助于乡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执笔人:李渊、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