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

“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赴禹州、西峡调研研究生收获综述

时间:2022-08-26 17:56 点击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赴禹州、西峡调研研究生收获综述

马克思主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中国化研究生 秦闪闪 王立帅
    为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专题研究、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2022年7月22日-27日我中心副主任刘歆立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广伟副教授带领“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赴禹州、西峡,以“新时代农村我省乡村优势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参加座谈会、访谈村民与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并与村干部、党员、及普通农户等多元主体深入交流,团队获取了许多新鲜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对所关注的问题有了深入地研究与思考。

       一、西峡发展概况与样本选择

       西峡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汇地带,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下辖1乡15镇3个街道,295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西峡区域经济独具特色,林果、食用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也是全国驰名的特色产业。西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河南省文明县城。
团队先后至禹州、西峡等地调查不仅感受到当地发展的势头,也深入了解到本地乡村优势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状况。本调查主要立足于西峡县的多个村落,包括丁河镇猕猴桃小镇、五里桥镇白庙民宿文化创意村、太平镇东坪村和三官坪以及细辛村、丁河镇奎文村、黄石庵村等。本调查基于西峡县农村发展现状,选择众多村庄内的木寨村、东坪村、三官坪、细辛村为典例。典例的选择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其一,四个村子虽同为西峡县的山区村,却在乡村振兴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作为参照对比村。其二,四个村子的乡村发展与产业振兴等情况较为典型,能折射出农村发展的复杂现状。本调查试图通过微观案例的分析,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的可行之路。
        二、乡村现状与实况
       (一)以木寨村为例
       木寨村是猕猴桃小镇丁河镇的下辖村,处于312国道旁,宁西铁路,有宛平高速横穿而过。因为此处有一座酷似马头横啸长天的山,山上解放前有一道大木寨,因此而有名。全村有14个生产小组,猕猴桃文化村坐落于该村七组,是丁河镇2018年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以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融合猕猴桃产业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豫西传统“砖瓦木石”建筑风格,还原乡土风貌,体现乡愁人情。
       该村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把乡村旅游和产业相结合。二是把乡村旅游和传统民俗相结合。三是把乡村旅游和特色文化相结合。四是把乡村旅游和美食相结合。总体来说,该地的产业是有所发展的,但是产业链不够齐全。
       在团队考察之中,不免看到该地猕猴桃产业除了进行售卖鲜果以及制作猕猴桃汁之外,并没有大型的水果加工工厂,对于提升该地的旅游发展以及民俗发展,本地是做出来相应的努力,但这些努力不免是有些落后,对外宣传工作并没有落实,产品附加值太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以东坪村为例
       东坪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太平镇,其为“县级文明新村”、“省级生态村”,其中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35户、953人,现有党员34名,村域面积达22.7平方公里。背靠宛西制药,以“药、果、菌”为主导发展。
       东坪村主要产业为两个产业。其一,中药产业:由于其背靠宛西制药,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村民可以在山中种植山茱萸转卖给宛西制药,获得卖药材的收入。其二,旅游产业:背靠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景区东大门,旅游资源丰富,每当旅游旺季的时候,会有500-600个旅客前来度假游玩。目前农家宾馆已达12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全年纯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村干部带动广大村民,进行农家宾馆建设,基本上每一家都有人在经营,但是却存在着发展的困境。发展旅游经济却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三)以三官坪为例
       三官坪隶属于东坪村管理。相较于木寨村和东平村的产业发展,三官坪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存在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三官坪农户较少,村子人烟稀少,住户相对分散,这也为团队调研无形之中增加了调研难度。交通闭塞,山路崎岖,60-70岁的村民居多,青壮年在村子内极少。经调查得知,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二,产业相对单一,该地种植主要是以种植玉米为主,且也面临着野猪猖獗的问题,给当地的种植经济造成了不少的破坏。村内没有养殖业,多饮用山中山泉水,村内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区域发展的条件相对较差。
       (四)以细辛村为例
       细辛村拥有286户,1012个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1人,村内划分10个组,平均耕地面积为0.69平方米。该地主要种植产业为种植山茱萸和连翘。但是,种植面积较少,难以形成规模面积。同时,该村的常住人口较少,在收获山茱萸或者连翘的时候,在外人口才会回归村中。细辛村相对于上述三个村庄,该地村民更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导。根据村干部反映,该地大山封锁,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于种植山茱萸和连翘等作物上,存在着“百姓思维”,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这是该村面临的一个窘境之一。
       对于该村的发展窘境,其二则是为存在的信贷支持。村民信贷需要担保,而担保往往则是需要财政担保。而这种担保无形加大了村民获得资金的难度,这对于村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发展,以及村子的扶贫工作,仍旧是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上述四个村庄的对比可知,乡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四个村庄虽同为西峡山区村,但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乡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村庄发展思维的局限性。因此,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因村制宜,不断注入乡村发展的新理念。
       三、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
       张梦瑶、王立帅通过调研,发现乡村人力资源匮乏,空心化结构严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留在村里的多是50岁之上的中老年人,以及儿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乡村的经济发展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乡村的经济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城市。比如东坪村发展旅游产业,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发“农家宾馆”,但是生产收益却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少村民依旧会选择在旅游淡季外出务工。同时,考察几个村子,这些年这些村子相应“乡村振兴”。对于村子的发展也做出来规划和开发,但是能为当地青壮年提供得工作岗位依旧不多。为了谋生亦或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前景,青壮年以及大学生选择搬离村子,前往大城市之中发展。这些原因归结为经济问题,经济问题背后便是发展问题。从这些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农村发展能力无法匹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张璐、张梦瑶认为教育、婚配等因素倒逼农民转移。团队调查黄石庵村,通过对村干部的访谈,得知黄石庵村的黄山小学仅仅有三个老师,三十个学生,教育资源可谓是稀缺。东坪村的负责人表示村内学校只有十几个老师,约200个学生,师资力量依旧是薄弱。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为了给后代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少的村民外出务工会把孩子带走,或者不少家庭选择转移人口,把孩子们带入附近的村子学习生活。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是迫使农村人口转移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秦闪闪经过走访调查,认为农村婚姻问题形势严峻。根据三官坪的村民反映,现在年轻女性选择在农村生活的人数少之甚少,甚至在婚配上有强制要求出村在城镇生活买房等。其他的村子对于婚配问题依旧是有所表示,现在农村对于婚配的劣势所在。在外适婚女性不愿意嫁给农村地区,在村内村适婚男性为了成家立业,也会选择与伴侣在城镇生活。在婚姻这一推动力下,农村人口转移城镇,这也逐步造就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二)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产业结构管理粗放
       张璐、翟有为、王立帅通过调研,发现这几个农村的特色农业受资金、技术、信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信息滞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瓶颈制约。这几个村庄,只有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二三产业并未实现融合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论是猕猴桃还是山茱萸,都是自然植物,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一旦天气发生异常,容易减产,农民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弱。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山茱萸的种植和管理并没有实现科学化,依然是粗放型管理,并没有实现集约化管理。而且产品的附加值低,并没有形成对山茱萸或猕猴桃等进行深加工,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本上山茱萸就是收获之后,按照收购方的要求,简单处理就卖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就开始弱化,村里的集体收入就非常少,基本上没有。比如细辛村的经费基本上靠上级拨款。而且村民很少贷款,一方面没有多余的渠道,另一方面贷款需要担保,找不到担保人。
       (三)思想落后,村民精神生活匮乏
       秦闪闪、王立帅通过调研,发现这几个农村的精神生活并不富裕。几个村都是老年人居多,他们对手机里的新闻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有些老人由于学历低,识字少,压根对新事物不了解,只能靠别人传达。整体都是低学历的村民,就更难接触到新事物。村干部也是非常繁忙,不可能所有人都能照顾到,国家的任何政策都能让每个人全面理解。因为经济落后,但是现在的生活成本在增加,都想享受更好的医疗、教育等,而追求这些美好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因此村民对富裕的理解,偏向于物质方面,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反而少。一些村民思想落后,依然带有迷信思想,存在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将心中的愿望寄托于虚无的东西。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养家糊口,导致农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从而无暇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据调研西峡县各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大有改观,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各村兴建的文化广场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功能,实际承载的村民娱乐活动很少。因文化广场建在村头而非村民更容易聚集的村中心,且文化广场刚刚建成周边没有大树或遮挡供村民乘凉,冬冷夏晒,据调查村民反映很不实用,村民休息消遣还是愿意集中在村中树荫下或部分农户家中,如三五成群边加工小商品边聊天,聚集在小卖部打牌聊天等,上述都反映出村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单一甚至缺失,以致村民精神生活匮乏。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此次调研,对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问题,有了新的视角,也尝试提出具体建议。
       (一)乡村振兴紧抓经济发展
       对于促进乡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对于乡村振兴,振兴需要产业支撑,而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人员的返乡以及当地经济的活力。同时,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更是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对于“公平”和“分配”问题需要干部公正廉洁,不能伤了百姓们的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应该完善基础设置,基础设施跟不上,会对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拖后腿”的情况。
       乡村振兴了,自然乡村的人口回流、资本就回流了,从而建设美丽乡村、现代化的乡村。乡村在面临乡村振兴发展之中,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也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即使在一个乡镇之中,不同的村子所在的地理区位不同,所蕴含的村情不同。在发展开发的过程不能够“一刀切”。
       (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统领,守正创新,把握好农村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农民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形成统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各村要立足当地已有文化活动基础,发挥好农村文化能人作用,因地制宜组建秧歌队、健步走队、广场舞队等群众文化活动团体并开展比赛、展演等活动,通过“农民演给农民看”等形式激发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活动意识。各村要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并登记造册,不断完善农村志愿活动网络,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志愿活动。要根据农村社会的新特点、新矛盾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有针对性、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理念、新思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对于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需要专业人才的帮助。规划应该与时俱进,也应该照应当地的发展情况。就算是一个镇,但是不同村子,发展情况也是极其不同的。对于不同村子的情况,应该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路线。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理念,要让农民切实明白,也能够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这就更要求基层有一部分思想先进的党员干部,让他们发挥党员的作用,加大自身的领导力,这需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和帮助。对于乡村空心化问题,需要引流人口回归,吸纳乡村或者城市人口的回流。之所以乡村难以达到振兴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所以应该加强乡村建设。
       同时互联网时代,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可以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吸引资金和流量,也能带动资本的运转。对于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基层建设新理念等,这些“新发展”、“新理念”、“新思想”,也往往是乡村所欠缺的部分。
       五、结语
       总之,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